顯示具有 System Admin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System Admin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5/27/2012

設定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bonding 介面

 
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mkdir ~/worktmp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mv ifcfg-eth0 ifcfg-eth1 ~/worktmp/.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
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ls /proc/net/bonding/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cat <<EOF > /etc/sysconfig/network/ifcfg-bond0
> BONDING_MASTER='yes'
> BONDING_MODULE_OPTS='mode=active-backup miimon=100'
> BOOTPROTO='static'
> BROADCAST=''
> ETHTOOL_OPTIONS=''
> IPADDR='192.168.75.11/24'
> MTU=''
> NAME=''
> NETWORK=''
> REMOTE_IPADDR=''
> STARTMODE='auto'
> USERCONTROL='no'
> BONDING_SLAVE0='eth0'
> BONDING_SLAVE1='eth1'
> EOF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service network restart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ip addr show bond0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ls /proc/net/bonding
xxooxp:/etc/sysconfig/network # cat /proc/net/bonding/bond0



 

5/26/2012

SLES Disable IPv6

 

直接編輯 /etc/modprobe.d/50-ipv6.conf 這個檔案就可以.

停用 IPv6

[root@rh6 ~]# cat /etc/modprobe.d/50-ipv6.conf
install ipv6 /bin/true

 

啟用IPv6

[root@rh6 ~]# cat /etc/modprobe.d/50-ipv6.conf
#install ipv6 /bin/true


9/25/2011

AIX版的Linux watch指令...(監控指令的輸出狀態)

 

標題有些繞舌...不過不影響我們的主題需求...

Linux上有個好用的指令叫做watch,

能夠持續的監控指令的輸出狀態,讓系統管理員能夠隨時嘗握狀況。

比方說我們想要監控 netstat -ant 的輸出狀況,隨時觀查連線狀態的變化。

則可以使用

# watch -d -n 1 ‘netstat –ant'

-n 表示每一秒更新一次輸出。
-d 表示將有變更的部份以高亮標示(Highlight)

輸出如下圖

image

很方便對吧!!

可惜...在IBM AIX上沒有這個好東西...( AIX上的watch指令是別的奇怪用途..)

不過別擔心! 因為這種問題在網路上早就一堆解答了...

這篇只是把他們整理一下,方便日後查找而已 ;-)

AIX 上的 watch 指令替代方案

其實也不難! 就是寫個迴圈來一直進行~

root@aix # cat watch.sh
#!/bin/ksh
#
# $1 = 監控的間隔時間,以秒為單位.
# $2 = 請將所有要輸入的指令以雙引號(")或單引號(')包起來.
#

# Exit the watch.sh use Ctrl + C
#

while true
do
  clear
  echo "Interval $1 sec, Command: $2"
  eval $2
  sleep $1
done
root@aix # #以下比方說要執行監控ls -l /home/user | grep .profile,每秒更新一次.
root@aix #
root@aix # ./watch.sh 1 "ls -l /home/user | egrep '.profile'"

 

 

參考資料如下:

Linux watch command on AIX?

Monitoring logs and command output


7/27/2011

Storage 雜記

 

近期的SSD硬碟,在Storage system遇到效能上瓶頸時,常常可能會被提出來改善 Storage 效能上瓶頸,

但我們在認為 Storage 遇到瓶頸的時候,

可能需要了解一下一些名詞

Read Hit / Write Hit

Read Miss / Read Miss

一般來說,我們的主機若有連接至Storage system,則其資料的讀 / 寫有些部份是會依靠 Storage System 的 Cache 來完成。

當主機的資料寫到 Storage 的 Cache 後,主機就會覺的 OK,這個資料寫入了。
(接下來Storage會自已把資料從Cache寫入後端的磁碟。)

而當主機要讀 / 寫的資料直接就在 Storage System Cache中時,則就是稱為 Read Hit, Write Hit。

若主機要讀 / 寫的資料不在 Storage System Cache 中時,則稱為 Read miss, Write miss。

假設我們的 Storage System Cache 非常大,則資料永遠在 Read hit, Write hit 的狀態..
Storage System 的效能會非常好...

這也就是說若Storage System Cache非常大,則資料是不會需要到後端的硬碟做讀 / 寫,因為在 Cache 的地方就完成了。

但現實來說,Storage System Cache 通常不會非常大,因此到達某一程度的時候,主機的讀 / 寫資料就會常常發生 read miss, write miss ,而 SSD 硬碟的存在,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

就資料的讀寫性能來說。Storage System Cache >  SSD > FC > SAS > SATA

因此,若我們在考慮加裝 SSD 硬碟前,可能需要考慮 Storage System Cache 是否足夠...

因為若是我們的資料90%都是在 Storage System Cache 中讀寫完成,

則其實 SSD 發揮的作用只是剩下的 10%而已…


1/05/2011

Putty 好站

 

一直以來都是簡單的拿 putty 做些 ssh 或 telnet 連線而已,

直到發現“putty 知多少”真的是詳細的介紹一些實用的功能。



11/23/2010

Windows Vista 之後版本的 Session 0

 

Windows Vista 及其之後的版本,

使用者都不會取得 Session 0,這是基於安全性的理由,

會設計為 Session 0 專為 System processes 與 Services 專用。

 

因此..只有 Windows Vista 之前的版本連遠端桌面的時候,

要做些特別應用的時候,需要在 CMD 輸入類似下面指令,來取得 Console Session。

mstsc /v:192.168.1.1 /admin

 

至於 Windows Vista 及 Windows Server 2008 和之後的版本,

基本上有沒有用 /admin 參數是一樣的...

除非你的 Windows Server 2008 或之後的版本,是有啟動 "終端機服務" 的,

才會需要用這個參數 (/admin),

用意是管理用 Session …不會計 Client Access License (有錯請指正)。

 

參考資料:

Impact of Session 0 Isolation on Services and Drivers in Windows




10/01/2010

重新製作AIX /dev/null

 

AIX 上 /dev/null 是個重要的傢伙!

不小心刪掉的話,會有麻煩,

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做一個 null。

指令如下:

[root@host ~]# /bin/mknod /dev/null c 2 2


tar 指令備份小技巧

 

tar 可以透過 pipe line 做一些特別的備份方式。

像是使用

[root@/tmp]# tar -cvf - /etc | tar -xvf -
這邊以|(pipe line)為分隔說明兩部份,
前半部的參數是
c 建立被 tar 的資料。
v verbose 的意思,就是會顯示 tar 了什麼。
f 這個參數後要接 tar 完後的檔名,比方說 tar –cvf backup.tar 要tar的來源
- 這符號是表示標準輸入或標準輸出,要看使用的位置,這邊的例子是標準輸出
因此前半部就是叫 tar 指令將 /etc 內的所有資料,tar 到 – (標準輸出)內。
後半部的參數是
x 解開被 tar 的資料。
v verbose 的意思,就是會顯示 tar 了什麼。
f 這個參數後要接 tar 完後的檔名,比方說 tar –xvf backup.tar 解tar的目地
- 這符號是表示標準輸入或標準輸出,要看使用的位置,這邊的例子是標準輸入
所以後半部就是讓 tar 指令將 – (標準輸入,將前半部的標準輸入拿來用),
內的資料解 tar 到目前所在的目錄(因為我們沒在最後”解tar的目的”中輸入參數)。
 
或者是
# (cd source-Folder ;tar -cf - .)|(cd target-Folder ; tar -xfBp –)


 

9/12/2010

vSpherer 4.0 (ESX 4.0) Best Practices of Service Console Partitions SIZE.

 

顧客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,一個問題能讓我們收穫良多!!

下面連結是關於 Service Console 的 Partitions (分割區) 如何最佳化的說明,

當然,原文的作者是參考 VMware 官方的文件來撰寫的。

Best Practices for vSphere (ESX 4) Service Console Partitions

簡易摘要

分割區

檔案系統

容量(GB)

說明

/

ext3

5

  

 

swap

1.6

 

/home

ext3

0.5

獨立為一個檔案系統,避免爆掉時影響系統。

/tmp

ext3

2

獨立為一個檔案系統,避免爆掉時影響系統。

/vmimages

ext3

0.5

這通常是存放一些光碟檔(ISO),或是軟碟檔(flp, img)的位置,之所以獨立為一個檔案系統是想說,怕不小心放太多 ISO檔上來沒注意到剩餘空間,導致系統壞掉!,但真的較好的建議是找一個共用的儲存空間(share storage)來存放這些ISO檔,這樣每台Host也才方便讀取。

/var

ext3

2

存 log 的地方。

必需注意的是,這不是一個規定!,像 /var , /home 等檔案可依照實際狀況在做調整。